上传时间:2015-02-02 点击率:1027
是什么因素影响饮水安全?如何解决“水脏”“水黄”问题,让百姓喝上放心水?记者近日就此展开调查。
水源缺少和污染已成饮水安全头号问题
兰州、武汉、靖江……短短一个月之内,我国就有三座城市发生饮水安全问题,再次牵动人们的神经。
这只是我国饮水安全环境日益脆弱的一个缩影。近几十年来,因工业发展和城镇化推进造成的水资源过度开发和水污染,已经开始威胁城市千家万户的饮水安全。因为不符合国家水质标准要求,多个省份的水务公司进入了环保部的督查“黑名单”。
水利部资料显示,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,全国年平均缺水量高达500多亿立方米。水资源分布不均,北方缺水尤为严重,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.5%,但水资源仅占全国的19%。
国际公认的极度缺水警戒线是人均500立方米,而北京、天津等城市的人均水资源量不足200立方米。
北京市政府门户网站“首都之窗”显示,目前北京居民喝的每三杯水中,就有两杯为地下水。而令人不安的是,据北京市水务局数据,北京地下水位已由1999年的平均12米左右下降到2010年的平均24米左右,在北京地面上已形成2650平方公里沉降区。
出于对饮用水安全的担忧,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开始更多地饮用桶装水、瓶装水,使用过滤器、净水器……然而,市场上层出不穷的净水装置也难以让人安心。
饮水安全的前提是水源安全。“但现在好水越来越少,水源地水质变差,令人忧虑。”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认为,要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,首先要从源头抓起。
目前全国有400多座城市缺水,其中110座严重缺水。除了水少,水还在变“脏”,让自来水水质雪上加霜。
记者调查中发现,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,也让水源地地区面临水资源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两难选择。发源于江西安远县的东江一路南下,惠泽河源、惠州、东莞、广州、深圳、香港,约4000万人的生活用水依靠东江。然而,这个稀土、钼矿、电气石储量丰富的小县城,为了保护东江源,至今未能摘掉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的帽子。
在供水能力方面,一些地区尤其是西南地区水源工程建设严重滞后,工程性缺水问题十分突出。西北等地资源性缺水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。
在一些地方的水源地,由于上游和沿岸保护红线范围内并未实施有效保护,水源地周边垃圾遍地、矿山私采乱开,水面开发旅游、网箱养鱼,水质遭到严重污染。还有一些企业将没有经过处理的超标污水直接排入河流,造成水源污染。
供水管网“二次污染”造成“最后一公里”安全隐患
“水源、供水企业、二次供水是饮用水安全的三个关键环节。供水管网的‘二次污染’也是影响城市供水质量的重要因素。”傅涛说。
即使水厂的出水水质合格,但在输水过程中,仍可能遭受“二次污染”的威胁。
水源变差,就需要自来水水厂采取多种措施保障水质。
2012年7月1日起,我国开始强制实施新版的《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》。这一标准被业界称为“堪比欧盟,甚至有些指标超过欧盟标准”。在106项强制标准下,各地都采取措施力求达标。然而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,政府在供水领域投入不足,导致城镇自来水管网中,相当数量的不达标管网长期运行。
南昌水业公司投入一千多万元用于添置满足新国标需求的检测设备,经检测其出厂水质达标。但仍有不少南昌市民反映,水里有异味难以饮用,有关部门发现,问题就出在二次供水管理和设备上。
放眼全国,尽管进行了大范围的管网改造,但仍有不少低质管网和超年限服役管网。在长期使用过程中,老旧水管易腐蚀、结垢,产生微生物细菌种子,与水中营养物发生反应,形成“二次污染”。
据业内调查,个别城市的供水设施使用年限已接近甚至超过50年,跑冒滴漏现象普遍。因管网老化或挖掘破坏而造成的爆管事故等也时有发生。在北京,老城区管网漏损率达15%至20%。
由于市政供水管网压力不够,一些老旧小区六层以上的建筑都需要借助二次加压实现供水,有些二次供水水箱处于无人看管状态,常年未清洗、消毒或未盖加锁,影响了水质。
水龙头铅超标也是一个隐患。温州市家庭作坊生产的“毒水龙头”被曝光,经检测其锌含量大大超出国家标准。
目前,我国二次供水设施的监管法规仍是空白。但在《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“十二五”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通知》中,记者看到有4100亿元投资将用于加快推进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。
谁来保障饮水安全?
保障饮用水安全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任务,一旦发生水质污染,谁来保证饮水安全?
专家认为,解决饮用水安全问题的根本在于确保饮用水水源地安全。
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子健认为,在重要水源地,应加强监测,建立完善的预警系统。
备用水源地建设对城市极其重要。在兰州苯污染事件中,由于兰州本地没有备用水源,使得保障饮水安全难上加难。
由于缺水,很多地方没有能力建设备用水源地。在北京,应急备用水源已经作为常态使用。
除了建设备用水源,饮用水安全事件还警示各地应加强日常水质管理。供水企业应对一定时期的水质状况进行分析,对水环境发生的影响变化进行检测,按照需要适时给出变化的警戒信息及相应对策。
“国家应建立饮用水安全信息统一公布制度。”中科院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毅说,一旦信息公开制度形成并成为常态,在出现水质污染时便可有效应急,将危险降到最低。
2013年初,住建部下发通知,要求各地供水企业在年底前建立水质信息公布制度,加快水质信息公开,接受社会监督。同年1月15日,北京市自来水集团首次在官网公布自来水水质信息。
为应对南水北调水进京后可能存在的“水黄”,北京自来水集团正筹建应急饮用水储备中心,将储备3万桶桶装水、80万瓶瓶装水,能够满足50万人一天的基本饮水需求。
“为保障饮用水安全,制定专门法势在必行。”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认为,饮用水安全管理法律体系亟待健全,应尽快制定《饮用水安全法》,对水源地、水输送、水生产、水消费等都作出规范。
《全国城市饮用水安全保障规划(2006—2020)》提出,到2020年,国家将全面改善设市城市和县级城镇的饮用水安全状况,建立起比较完善的饮用水安全保障体系。
环境保护部曾先后启动了全国城市、城镇和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调查工作,同时加大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的执法监督力度。
目前我国已有《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》、《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(2011-2020年)》以及《水质较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(2013-2020年)》。
令人欣慰的消息是,环保部正会同有关部门紧锣密鼓地编制《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并组织实施,重点是保护饮用水水源地、水质较好湖泊等高功能水体,消灭劣Ⅴ类等污染严重水体,加强饮用水环境安全保障,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规划考核断面水质监测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浩说,自来水从水源地、水厂、管网到用户家中,都要有相应的管理规范,政府、企业、公众包括物业公司均须负起责任。
|